腾讯AI梦:克制的雄心

adminadmin WhatsApp网页版 2025-08-08 2 0

混元的挣扎,映射出腾讯在AI核心技术竞争中的“节节落后”。

而微信做了什么?

彼时,微信在其“搜一搜”中,加入了AI搜索的功能,这更像是一种蜻蜓点水的试探,看起来做了点啥,又似乎没做。微信和腾讯的混元,似乎像两个割裂的产品。

腾讯AI梦:克制的雄心

高投入下的错配——腾讯还在AI牌桌上吗?

腾讯是否放弃AI梦想?答案必然是否定的。

没有科技巨头敢于忽视决定未来的AI技术。腾讯真金白银的投入就是明证。

数据显示,2024年腾讯研发投入高达706.9亿元,过去七年累计投入突破3403亿元。2025年,据传腾讯计划投入千亿级别资金,重点用于购置AI算力芯片(GPU)、大模型训练及云业务拓展。腾讯同时确认高端芯片储备充足,可保障多代大模型持续训练。不仅如此WhatsApp网页版登录,腾讯在2018年就投资了AI芯片公司燧原科技,深度绑定腾讯云的生态。

然而,相较同业巨头,腾讯AI的实际成果与存在感,确实不够突出,呈现“高投入、低产出”反差。

当阿里借通义千问于云计算市场积极扩张,字节坚持自研路线、聚焦豆包于教育、旅游等场景时,腾讯始终未能推出一款如OpenAI的ChatGPT般引爆全民热议、成为现象级的C端“杀手级”AI产品。

相较于同行,腾讯在AI领域的投入规模与其市场地位似乎不相匹配。

AI时代,讲求高效的动员能力,扎克伯格在硅谷亲自招兵买马,原本分权而治的Meta重新调整了组织结构,加大了创始人的话语权。那些迭代迅速敏捷高效的初创公司,更是以创始人的个人意志作为重要行动的准则,因为这个时代,讲求的是高效迭代、是够快。而腾讯的去中心化管理和散装,在AI时代下显得格格不入。

而从腾讯内部来看,起码与微信比起来,腾讯元宝的地位显得弱势了许多。而微信,却尚未在如今的时代,披上更多AI的色彩。从外界看来,这个拥有海量用户和场景、深入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微信似乎还在维持现状。

当然,谁也不敢说自己如今已经赢得了AI之战。AI技术迭代如疾风骤雨,今日的领跑者,明日可能面临技术瓶颈或新的挑战。在这个时代,各行各业的领先企业,无时无刻不在担心“柯达事件”的重演,不论是领先公司还是初创企业,都面临AI焦虑。

即使是当前表现亮眼的DeepSeek-R1,其长期商业变现能力、生态壁垒的构建深度以及持续创新的后劲,仍需经历市场的严苛检验;在模型渐显乏力,面临DeepSeek等模型的竞争、友商改变策略,纷纷聚焦端侧垂直场景时,Kimi内部团队选择了停止一切外界宣传,一心研发下一代模型,Kimi的团队也在不断迭代新的模型,增强模型能力,其开源的K2模型,在前沿知识、推理和编码任务中取得了卓越的表现。

模型之外,如今火爆的AI应用,也可能会因为没有持续的更新迭代,丧失用户,然后被吞噬在激烈的竞争中。

在这个颠覆成为常态的竞技场,没有永恒的王者。

腾讯是否还在AI的牌桌上?回答是肯定的,只是涉及到千万普通人和千万场景的微信,在AI时代,牵一发而动全身,腾讯要做的,是谋定而后动。

腾讯AI梦:克制的雄心

场景为王下,腾讯王牌未出

2025年斯坦福AI指数报告揭示,中美顶级模型在MMLU测试中的性能差距,已从2023年的17.5个百分点急剧收窄至0.3个百分点。

这说明,模型技术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条平滑的曲线。GPT-5的难产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这一事实。

当基础模型的能力已经不再是卡点和门槛时,AI的下半场进入了应用场景为王的时代,谁拥有足够多的场景、数据和生态,就能在这场战役中拿到获胜的法宝。

这个时候,时机可能更加重要——是否能一出手就是王炸,迅速占领用户心智。

元宝可能无法代表全部的腾讯,混元当然也不能,腾讯可能自己也清楚,拼模型,不是腾讯首要,腾讯的王牌显然是场景和连接。

一直以来,相比于从0到1,中国企业普遍更擅长从1到100的技术扩散,腾讯尤其。

微信作为中国最大的社交平台,拥有超过14亿的月活跃用户。截至2025年,微信的日均使用时长已超过90分钟,用户粘性极高。这一庞大的用户基础为腾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AI应用场景。

腾讯AI梦:克制的雄心

腾讯高级副总裁、微信事业群总裁张小龙的演讲 图片来自网络

微信不仅是一款社交软件,更是集即时通讯、社交媒体、支付工具、小程序平台等多功能于一体的超级应用。

据统计,微信小程序月活用户已接近9.5亿,占微信总用户的90%以上。这些丰富的应用场景为AI技术的落地提供了广阔空间。

微信深入了用户生活的方方面面:全国的医院在用服务号挂号,全国的学校在布置作业,全国的政务用来预约,老百姓用来缴水电煤网费。微信还是中国最大的客户关系管理软件,最多人使用的截图软件、文字识别软件、翻译软件、清单提醒软件、收藏助手、文件传输助手等。

全球没有一款应用能做到微信这么广泛且深度的连接,所谓AI时期的“超级富二代”。

与美国用户分散于Facebook、WhatsApp、LinkedIn等多平台不同,中国用户在微信即可一站式完成社交、工作、商务、购物等多元行为——这种场景集中与数据闭环,让腾讯有了另一个在当下AI时代的先天优势——形成数据飞轮,在用户的不断反馈机制中,越做越好。

一旦腾讯决意将AI能力深度内化于微信生态,其释放的能量将不可估量。

从模型能力到产品接口,从任务代理到服务智能体,基于对产品生态的深度掌控,微信的想象空间太大了,微信能够以全链条思路驱动AI与场景的深度融合,构建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。

一旦AI能力在微信生态实现“端到端”落地,其辐射面将远超传统AI产品。微信可能成为全球首个将大模型能力深度集成于社交主场景、并真正服务于亿级用户日常需求的超级平台。从个人助理到专业助手,从生活服务到企业协作,基于真实行为链的智能响应将成为可能。

其“超级入口”属性意味着:任何AI能力一旦落地,便拥有天然的用户基础和强大的分发网络。

多年前,早在微信刚推出小程序时,奇绩论坛的创始人陆奇就称赞这是一个绝妙的发明,因为没有人想要在手机上有那么多应用APP,大家希望只有一个入口。

在生成式AI时代,我们或许可以大胆想象,未来只有一个超级入口,可以连接各种AI Agent,帮助人们完成一系列日常所需的工作。这个入口需要使用门槛足够低、涉及足够多场景以及连接足够多的人,没有哪个APP比微信更加合适。

当然,微信的复杂性决定了这一转型不会一蹴而就。从产品安全、用户隐私,到生态平衡与开发者关系,每一步都需在克制与创新之间找到微妙平衡。AI赛道的竞争已进入白热化,微信生态的潜力虽大,但激活难度同样不小。

“凡能借社交关系链放大价值的新业务,终局赢家往往是腾讯。”有业内人士评价。

腾讯并非没有AI梦想,且注定雄心勃勃,只是这个梦想需要更加克制和谨慎的去实现,毕竟这是一场关乎十几亿用户的深刻变化。

不过,这种克制的进化,可能还需要更快一些。在生成式AI下,企业的新陈代谢速度是过去十年的总和,一些初创公司正在研发基于AI原生的社交和聊天应用,科技巨头也在向新一代AI社交投入。微信,这个诞生于移动互联网时代下,极具典型和地位的产品,面临的挑战是,其组织和团队能否从移动互联网的思维惯性中跳脱出来,用AI原生的思维,重构下一代微信。

版权声明

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,不代表xx立场。
本文系作者授权xx发表,未经许可,不得转载。

喜欢0评论已闭